loading...
著有《我做妈剧停》一书,撰写“市场”及“职场”两大类文章。经常与不同机构及院校合作举办Marketing及职场座谈会。
facebook:我做Marketing
email:iDoMarketingHK@gmail.com
香港饮食业已经进入寒冬,2025年数月内已有不少知名餐厅/店铺结业。如大班西饼、海皇粥店、火锅捻、烧肉男等都敌不过香港物价贵、租金高等问题而结业。加上整体经济气氛不佳,令经营生意难上加难,就算公司尚有盈利亦会有及早止赚离场的念头。不单止香港,国内大部分餐厅单次人均消费不断下跌,餐厅不得不减价增加吸引力,部分餐厅减价三成仍未见成效。逆巿时大多餐饮都以“红海”作经营主要策略,但长远会否变成恶性循环、一去不回呢?
近年消费者消费模式慢慢转变,大多数都变成理性消费者,只追求其实用价值,不再重视品牌/产品过分包装,“大件夹抵食”同时又要健康才是重点,所以这类理性消费造就了两餸饭同其他平价餐饮的兴起。但其实除了“平”之外,消费者亦追求“快”/“轻”。例如近年出现不少新式三明治外卖店或轻食早餐店,他们没华丽门面、不设座位,打造香港地道小食/口味,为打工仔提供快靓正选择,即买即走回公司享用。所以早前有研究指,近年早餐巿场比午巿/晚巿的利润率更好。另外葵广、旺中这类扫街文化亦是好好的例子,这类“快”/“轻”餐饮同时迎合一人经济的需要,逆巿中较有机会突围。
经济差,虽然以平价作招徕是最直接的策略,但减价只能短线吸引消费者而并非长远决解方法。当人人都打红海战的时候,盲目减价只会令盈利愈来愈少,长此下去红海战只会逼餐厅降低食物同服务质素,结果迎来恶性循环,餐厅互相斗长命取胜。其实长远策略必须建立自我竞争优势,打造独家产品是最好方法。不过独家产品好多时都需要较高研发/营运成本,所以建立品牌亦是另一有效方法。虽然理性消费者不太着重过分包装,但餐厅亦要从平价中建立自我品牌,不一定要靠品牌赚大钱,但最少要利用品牌特质令人“记得你”,增加固定客源,逃出红海战困局。“平”可以是品牌核心其中之一,但不可以是唯一。员工人情味、产品多变性、或其他独有文青风/复古风/创新品牌风格等,甚至引入其他国家品牌文化/创意文化。加上AI帮助,在社交媒体上将品牌放大,或快速改变策略,就能产出新商机。
无可否认香港近年经济困境十分严重,短时间内很难回复当年之勇。但香港人面对逆境的能力人往往比我们想象中强,每一次我们都能逆境重生。防守期时更要好好装备自己,等待时机再次起步。
《经济通》所刊的署名及/或不署名文章,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,并不代表《经济通》立场,《经济通》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。